您好,欢迎来到 淘种网! 去首页
查看全部
    0 已选0
    0

    我的积分

    0

    优惠券

    已领取的优惠券

    高旺盛: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布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特征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五个方面的要求(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绿色发展、生产关系、人才支撑)。这是首次对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生产力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实践结晶、理论升华、政策创新,是党中央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发展和解放新的生产力的重大决策,也是党中央在面对世界未来大变局中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强烈信号和理论指引,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落地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之中,重点在改革,关键在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我们学习认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最本质属性就是发展高科技农业系统生产力(包括农业经济生产力、农业生态生产力、农业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而高水平科技创新必须依靠高效能的科技体制机制。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布局与计划体系已经成为约束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最主要的堵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布局是在原来国家973、863、支撑计划、星火计划、地方专项、行业专项等目标性计划体系基础上,经过“十四五”“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国家层面统一整合成了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部分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地方科技计划等。


    目前这个计划体系已经实施了近五年。尽管我国科技创新(包括农业科技创新)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可喜可贺。但从国家科技计划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引领性、集成性、协调性等综合分析,以及我们对全国有关农业项目的实际调研来看,我们认为现行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具有先天不足和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混淆了科技创新从基础前沿创新、核心技术创新、技术应用转化等不同创新活动的差异化特征和资源配置特殊需求,“一个计划管所有”,导致许多项目边界不清、项目任务重复、研究内容庞杂、人力资源浪费、项目管理繁杂等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基本规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需要,亟待在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进行全面绩效评估的基础上,改革构建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特别是建议新成立的中央科技委要在新的五年计划期间,给予行业部门制定适应本行业科技计划布局体系的更多自主权。在这个前提下,农业科技创新布局体系如何构建?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贯彻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具体行动,提出几点思考性建议。


    (一)面向全球未来农业产业高地,部署“未来农业科技专项行动”。


    加快形成未来农业产业全球引领优势,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目前的科技计划设置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重大趋势和需要,亟待改革重大项目立项机制,完善农业科技领域新型举国体制,超前部署规划一批未来农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重大领域,在农业领域的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制造、数字农业、绿色低碳农业、细胞农业、医学农业等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自主原创价值高、重大突破明显、产业引领性强的世界级成果,抢占世界未来农业高科技阵地与产业高地,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


    (二)面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部署“农业新兴产业科技专项行动”。


    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的科技创新长期存在的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突出问题尚没有根本扭转,急需改革产业项目管理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机制,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全链条高质量转化应用。一方面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加速推进粮棉油肉蛋奶等农牧业传统优势产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绿色化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要设立专项布局,加速培育壮大生物种业、智能农机、农业数据产业、生物饲料、生物肥药、农业疫苗、新型食品等农业新兴产业集群,逐步构建形成“农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特色优质产业”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落实绿色发展战略,部署“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科技专项行动”。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实现“双碳”是农业绿色生产力的关键目标,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科技,必须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与“大生态观”,农林牧副渔、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布局,重点部署耕地保护、地力提升、盐碱地利用、海洋农业、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低碳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农业生物安全等科技领域,加快提升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水平,促进发展农业绿色生产力。


    (四)落实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部署“乡村全面振兴科技专项行动”。


    理论与实践证明,只有农业产业现代化并不能直接地、自然地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农业农村发展一体化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有力有效联动带动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国。农村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难点。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全面乡村振兴已经进入了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进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五大振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对发展乡村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在实际中,我们容易将农业科技与乡村科技混为一谈,导致所谓的乡村科技项目很多依然是“高大上”的农业产业科技。应当在理念上认识到乡村科技与农业科技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乡村科技的应用主体是农业劳动者,乡村科技的应用场景是广大农村,乡村科技的实施主体是乡村技术推广应用服务组织,乡村科技的主要特点是简便实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计划体系中尚未建立与乡村全面振兴相适应的科技布局,乡村科技尚未破题。毋庸置疑,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是今后农业农村科技的重大任务,必须在农业科技计划设置和资源配置上,单独设立“乡村全面振兴科技专项”,重点支持乡村产业科技、乡村文化科技、乡村生态环境科技、乡村科技人才培育、乡村现代化管理科技等重点任务,探索专项管理新机制,可以考虑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乡村为项目基地,以支持技术推广服务为重点,以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乡村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构建乡村组织+大学科研机构+社会服务组织联合实施机制,全面推进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升乡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建议专家:
    高旺盛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农大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